案例:一场“真假父亲”的AI诈骗剧
小李(化名),28岁,某天突然接到“父亲”的微信视频电话。画面中,父亲神情焦急:“我出车祸了,急需5万手术费!你赶紧转给这个账户……”听到父亲熟悉的声音,看到视频里“父亲”额角的伤痕,小李慌了神,立刻转账。
一小时后,真正的父亲打来电话:“我刚开完会,你咋突然转钱?”小李这才意识到,自己遇到了AI换脸诈骗——不法分子通过盗取父亲社交账号的日常视频,用AI技术合成虚假求救画面,连声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。
风险提示:AI诈骗的“魔法攻击”,需要“反诈盾牌”来防御
1.AI换脸不是“美颜滤镜”,而是“骗术加速器”
现在的诈骗分子堪比科幻片导演:3秒视频就能克隆你的脸,10秒语音就能复制你的声线。记住:眼见未必为实,耳听也可能是虚。个人信息是“反诈弹药库”,别轻易缴械,发一张自拍、录一段语音口令?当心!这些都可能成为AI合成的“原材料”。社交平台晒照时,记得给照片打码(比如遮挡关键背景),避免原声暴露家庭地址、身份证号等信息。
2.转账前启动“灵魂三问”
对方是否在用“新号码”“新账号”联系你?要求的转账方式是否异常紧急、不合常理?(比如“必须立刻转,不能告诉别人”),能否通过其他方式验证身份?(比如打电话给共同好友,或要求对方在镜头前比“耶”验证实时性)
3.“拟声熟人”可能是“数字傀儡”
接到“领导让转账”“朋友借钱”等电话,别急着行动。试试暗号战术:故意说错共同经历,比如“上次聚餐吃的火锅还是烧烤?”——AI可答不上临时编的“送命题”。
4.遭遇诈骗后,别做“沉默的羔羊”
立即报警并保留证据(聊天记录、转账截图、音视频文件),及时联系银行冻结账户。你的行动不仅能挽回损失,还可能切断诈骗链条,拯救更多人。
5.最后一记“防诈暴击”
我们总在担心AI取代人类的工作,却很少警惕AI正在‘取代’我们的身份——当技术成为骗子的帮凶,你能否分辨:屏幕那头,是亲人,还是算法生成的幻影?
合众人寿内蒙古分公司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:应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,不随意下载陌生软件、注册陌生平台,或添加陌生好友,对个人社交账户的安全状况保持警惕。尽量避免在互联网过多暴露个人照片、声音、视频等信息,不贪图方便把身份证、银行卡照片等直接存放在手机内。如不慎被骗或遇可疑情形,应注意保存证据并立即向当地公安机关报案。
① 本站遵循行业规范
② 如果对本站有异议,请联系我们